明代主要的钱币有洪武通宝、永乐通宝、大明通行宝钞、银锭等。钱钞并用,纸币为主,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是这一时期的特点。
明太祖朱元璋早在1361年就开始铸造大中通宝,建立政权后初期大力推荐纸币,因此铜钱铸量比较少,尤其是折二以上的大钱,更为稀少。下面介绍几种比较稀有的珍品大钱。
一、万历年造背九钱
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(公元1576年)始铸的珍贵泉种,为明代铜钱中的珍品。这枚钱币是1959年在北京郊区明朱忠禧墓中出土的,同墓出土的还有一枚“万历年造”背八钱大钱。目前这枚大钱收藏于首都博物馆,各位读者有机会可以去欣赏。
泰昌皇帝(明光宗朱常洛)是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,即位后仅一个月就暴病身亡,根本没有来得及铸造自己年号的钱币。我们现在看到的泰昌通宝铜钱均为泰昌皇帝的儿子(天启皇帝朱由校和崇祯皇帝朱由检)补铸的,基本上是小钱。下面这枚泰昌通宝折五钱可以说是泰昌年号唯一的一枚大钱,改变了货币史上“泰昌年间无大钱”的观点,具有较高的文物和学术价值。
三、天启通宝背文“金五钱”铜钱
明熹宗朱由校时期铸造年号天启的小平钱、折二,当十钱等,版式变化多样,但背面写“金五钱”式样的铜钱为明天启通宝钱中最为罕少者之一,有谱定其一级,位列明代珍泉之册,一般难见实物。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天启背文“金五钱”的天启通宝,仅两枚,收藏价值很高。
四、大明宝钞
钞体呈竖长形,色泽泛青(因使用桑皮纸),长一寸,宽六寸。该纸币是世界上发行面积最大的纸币,币值分成了6个等级:一贯、五百文、四百文、三百文、两百文、一百文。为了照顾当时大字不识的老百姓,朱元璋还非常贴心地设计了一系列图案,即在纸币上画上一串串的钱币图案,一串代表一百文,十串就是一贯,十分通俗易懂。
但当时的老百姓不喜欢宝钞,而喜欢使用真金白银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纸质的宝钞很难保存完好,因而更为珍贵,目前多见于博物馆和拍卖会。
除以上四种大钱外,明代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钱币。包括明代灭亡之后,在中国南方建立的南明政权,还有吴三桂反清建立的政府,存在时间都非常短,锻造的钱币大多被清朝搜刮焚毁,存世量极其稀少。